&&&&排队上上下下?这场景若是被别国使者看见了,指不定人家还要在心里头想些什么呢。
不过作为一个体贴的兄长,他是不会戳破弟弟的小梦想的,反正小孩子嘛,谁没有想东想西的时候呢,总会被被残酷现实风浪重重打下的,多打几次就习惯了。
——这种经历特别多的吕安禁不住干咳了一声,然后在赵政看过来的时候表情立刻变得很严肃。
他悄悄凑过去,用稍近一些的都能听到的音量“悄悄”问道:“政儿,下月的通渠仪式是你来还是大王来?”
他之所以会有此问是因为就在今年春天,还是乍暖还寒的时候异人忽然着凉,这本是一场普普通通的感冒,然而两位太后却一致发言将朝中大小事务全都交给了相邦吕不韦,让异人安心休养。
老秦人也的确关心异人的身体情况,对此并不觉得异常,然而本以为至多一月的修养没想到拖到了现在,甚至于计划中的通渠仪式,也说由太子代为主持。这情况可就不一样了。
通渠仪式是什么?这可是为了庆祝从昭襄王在位时开始动工,传承了三代秦王的这一持续十余年的关中平原第一大渠,终于彻底完工所举办的仪式啊!
为了建造这一工程,几乎每个关中人都曾经或多或少参与过和这一渠道相关的民役活动。而这条贯通了泾河、洛水在通渠后能够依照地势实现全自流灌溉,按照保守估计,其可直接漫溉范围约有三万顷,如果再算上小水渠引水的话,这个数字还要更惊人。
而从其建造以来到现在,无论是挖渠时候翻出的地下土,还是泾河冲来的泥沙都有效治理了周边的卤水地,水道未通,农田就都已经整修完毕。虽然还没有彻底通渠观看到最终结果,但是所有的关中人对这条水渠的效果都充满信心。
其实水渠上个月就已经彻底完工了,不过大秦国的巫者通过测算得出的最佳通渠时间是下个月,吕安等都水监的匠人们也正好可以多一个月进行调试,于是大家都乐滋滋地将正式通渠时间定在了下个月。
异人到底得了什么病?他的身体究竟怎么样?朝堂上下对此议论纷纷。
秦国如今的运转一切正常,这归功于秦国的政治体系,国内主要事务本就是由相邦处理,秦王本身是决策者而非执行者,在这样的背景下,秦王暂离一时半刻也不是问题,但是长久来说却不是件好事。
因为太子年少,太子的党羽势力也过于单薄,他可以依赖的除了祖母华阳太后,便也唯有吕不韦这一支。而最大的问题也就在于吕不韦是客卿,他没有兵权,一旦异人出了什么意外,他也独木难支。
异人生病的消息一出,表面上看不出,但实则整个朝堂的气氛都变得敏感而安静,暗流渐起。
赵政没有兄弟来抢王位,但他有一堆已经成年并且开枝散叶的叔叔们。在这个时候赵政没有兄弟也成了他的劣势,一旦唯一的继承人没了,那么王位由先王的兄弟继承便是常理。
赵政这一支的王位就是这么来的,已经开了先例,对于后来者就方便了许多。因此这段时间内,王宫内的利益相关者前所未有地统一了立场,并肩而战。
吕安自然也是利益相关者,吕不韦和异人的命运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因此对于吕安,赵政倒是不需要有什么忌讳。
“还未知。”赵政微微摇了摇头,表情带着点沉痛,吕安点点头,表情也特别苦恼。此二人之色将掩未掩,若是有心人定能看见。
但这也是他们想要的。
是的,秦王异人,其实真的只是小病一场。
只不过这一场小病恰恰勾出了一些暗地里的影子,所以异人便打算将计就计,弄假成真,将这些小影子给钓出来,一劳永逸地处理掉。
清理掉一部分不安定因素只是其中一个目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假借生病降低秦国存在感的因素,并且为秦国接下来一系列的举动铺路。
没错,休息了一年,秦国准备要搞个大事情了。
第206章战国风云(58)
秦王三年,秋。
秦国太子政住持了水渠的通渠仪式,并以水渠的建造人郑国为之命名,唤郑国渠。
秦王异人为此渠撰文表彰,金石大家耗费三个月时间篆刻的碑文被立在了取水口,韩国人郑国,却将他的名字永远留在了这块秦国的土地上。
当一身正装的储君将这条人工渠道的名字念出来的时候还有人以为是听错了,但当红绸落地,渠道的大名出现在他们面前的时刻,无论是郑国本人还是所有在现场的匠人们、围观民众们都呆住了。
怎么,怎么会是这个名字?
在此之前,从未有人告诉过他们会以郑国的名字为这条渠道命名,而在这十多年,但凡提到这条渠道也都是以泾洛渠命名,所有人都以为这就是她的名字。
哪怕把这条渠冠名秦王的名字他们都不会那么惊讶。但现在,秦国是以一人之名,还是一个普通匠人、一个并非秦国的庶民为一条秦国的水渠冠名,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