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活都不答应。
宋怡又说:“nainai是不会出门的啦,我们都劝了好久了,nainai总说一出门就会发生不好的事情,上次爸爸带nainai去医院,回来的时候爸爸就出车祸了,虽然没有受伤,但nainai总说是因为她出了门的缘故给爸爸带来了灾难,以后都再也不出门了。”
“不能出门,”宋nainai肯定地说,此时还心有余悸,“只要出门我就会像刚才那样心慌气短,而且还会出事情,我还是不出门的好。”
祈聿心里一动。
惊恐、灾难性的想法、不出门,这让祈聿很容易联想到一种病症——广场恐惧症。
广场恐惧症患者由于害怕在他人面前惊恐发作的时候没有人帮助他们,所以就哪儿也不去,这是惊恐症的一种并发症。
对于患有惊恐症的人来说,这个世界突然变得不真实了(现实感丧失),或者自己也变得不真实了(人格解体),最重要的是,他们有种无法逃脱的宿命感——他们就要失去控制、发疯或死亡,灾难性的想法是惊恐症的核心,这与焦虑症相区分。
惊恐一般是短暂的情境性的事件,能在10分钟内发展到顶点,尽管患者感觉似乎持续了数个小时。当症状消退时,患者会感到筋疲力尽,似乎刚从一个创伤事件中死里逃生。两次惊恐发作之间,患者一直担心会出现又一次的惊恐。
广场恐惧症不止是害怕广场或者空旷的地方那么简单。实际上,广场恐惧症患者害怕的是难以逃避、没有人帮助的一切场合。
广场恐惧症患者会害怕离开自己的家以及周围的环境,一旦离开,就可能导致惊恐的发作:心悸、心跳过速,胸闷,窒息感眩晕感,皮肤麻木或针刺感,盗汗,发抖震颤,害怕死去或者疯掉。于是他们便会避免一个人待在空旷的空间或公开场合。
怎么最近这么多不敢出门的人,祈聿纳闷。
================================
百科上看见一个测试挺有意思的
这是一个五岁小女孩的梦。
小女孩的母亲牵着小女孩的手走着,但就在女孩采摘开在路旁的蒲公英时,母亲却逐渐愈走愈远。女孩急急忙忙想追上母亲,但不知道为什么双脚却不听使唤。于是女孩大声喊叫“妈妈!”请问你认为在梦中的这位母亲会有什么反应呢
A.没注意到小女孩的叫声,继续愈走愈远。
B.立刻回头,跑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她的头。
C.停下脚步,并回头向小女孩挥手,示意她“快点过来”。
------------------------------------------------------------
分析:
选A的人,倾向广场恐惧症。在潜意识里对“分离”感到不安。
或许你的幼年有Yin影,导致对于离开心爱的东西时会感到恐惧。由于比一般人更害怕孤独,因此,一旦置身于空旷的地方,便会产生强烈的孤独和不安。相信只要找到一位能够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心的恋人,应该就不会再对广场感到恐惧。
选B的人,正好相反,有密室恐惧症的倾向。
此答案显示你在幼年时期受到母亲过分的保护,但相对的,却丧失了主体性。因此,你心理上感到不安,害怕完全被母亲控制。此种窒息感便以密室恐怖的形态出现。建议你必须训练自己独立,以取回自己的主体性。
选C的人,是属于正常的人。和母亲之间有适当的距离。
表示从幼年期开始便和双亲之间维持着稳定的心理关系。换句话说,至少你对空间不会感到恐惧.
第二十五章
广场恐惧症03
广场恐惧症患者大约四分之三都是女性,多发生在18—35岁之间,像宋nainai年纪这么大的人得这病挺少见的。治疗广场恐惧症最有效的方法便是暴露疗法,而像宋nainai这样的老年人八成是扛不住的,况且宋nainai不愿意出门就算了,实在没必要非让老人强行出门,有家人陪伴的话能小范围地走一走也好了,所以那位给老太太开抗惊恐药物的医生这么做也是最合适的。
暴露疗法也称满灌疗法(Flooding Therapy),与系统脱敏疗法正好相反。暴露疗法不需要进行任何放松训练,反而进行“惊恐”训练,要患者熟悉惊恐症发作的症状。
比如为了找到头晕的感觉,就将头从一侧甩到另一侧30秒;为了找到筋rou紧张虚弱或抽搐颤抖的感觉,就绷紧全身1分钟或尽量更长,绷紧手臂、腿、腹背、肩、脸等部位,保持俯卧撑姿势1分钟等等。
接下来便要患者直面内心的恐惧,一开始就让患者进入最使他恐惧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励患者想象最使他感到恐惧的场面,或者心理医生在旁边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述他最感到害怕的情景中的细节,或者用录像、幻灯片放映最使病人恐惧的情景,以加深病人的焦虑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