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衍的外婆离群索居,性格冷淡,她的子女里现还活着的只有乐清辉,但是和小儿子也不亲近。
谢衍之前和她打过电话,外婆知道他们来,也不意外,只是对他们点点头就回屋了。
可能是年纪大了打扫家务力不从心,外婆拥有超前的断舍离理念,家里能扔的全扔了,全然没有老一辈这也留着那也要留着的习惯,谢衍走进堂屋,四面大白墙,一个圆桌加一圈椅子,墙上一幅画都没有。
谢衍以前看红楼梦,说薛宝钗住的是屋子像雪洞,脑补的就是外婆家。
外婆喜爱大女儿,也就是谢衍的妈妈,谢衍小时候爹妈工作忙,外婆还来带过她几年,但是谢衍长得像舅舅,外婆又很讨厌小儿子,所以外婆对谢衍的态度就忽冷忽热。
但是谢衍觉得很自在。她没有很强烈的情感需求,喜欢自顾自的玩,外婆从来不会管她想做什么,也从来不需要她做什么,如果谢衍想坐在她身边说一个下午的废话,外婆也只会听听,从不会不耐烦。
谢衍拉着周游到前屋的院子摘菜:那边的空心菜,你摘一下。篮子给你。
谢衍在这边摘黄瓜,茄子,还有一些小番茄,周游摘好菜走过来,打量了一会儿四周,说:外婆一个人住?
嗯。
你和乐叔没有想过接她来养老吗?
没有,她很健康。
老人家年纪大了应该有人照顾,这是子女的义务,她也该享受含饴弄孙的乐趣。
谢衍停下手里的动作,想了想回头说:知道我外婆和你nainai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吗?
什么?
赵院长独断地关怀着后代,而我外婆能不管就不管。
这是周游第一次从谢衍的语气里听出她对nainai的恶意,这种恶意如此轻微,几乎要被错觉为调侃。
周游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理解错了一件事,谢衍称呼他nainai为赵院长并不一定是尊重,也可能是因为不愿意称呼她nainai。
他慢慢地说:人是独立的个体,但也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关爱和温暖,没有人会喜欢老年伶仃。
谢衍站起来拍拍腿:她前几十年拼命工作,供养父母孝顺公婆,拉扯三个孩子长大,六十多岁还要照顾子女的孩子,到今好不容易闲下来,还不能享受个清净的晚年了?
她提着篮子去厨房,经过周游身边时听见他说:所以你也不喜欢亲密的关系,或者足够自我,才至今不要孩子?
谢衍猝然一顿。
她转头和周游对视,周游个头高,所以垂着眼看她,语气平平,但是目光很锐利。
谢衍眼神顶回去:你怎么就没想过,是我不想和你生呢?
你怎么就没想过,是我不想和你周家扯上关系呢?
不欢而散。
这就是结婚太早的恶果,只凭一时的冲动,来不及让年轻男女确定彼此是否契合,谢衍性格散漫而周游严谨,谢衍口味重而周游口味淡,谢衍家族成员简单而周游家族庞大且关系复杂,家世背景差距过大连带着消费观价值观都不同。
谢衍和周游在彼此漫长且折磨的婚姻生活中逐渐明白一个道理,婚姻的本质就是互相忍耐,人永远不可能将另一个三观成熟的人磨合成完全契合自己的样子,即使是爱也做不到,无论什么样的爱都做不到。爱只能让人忍耐退让,能改变人性本质的爱太过乌托邦了,没人相信这个。
但这不算最糟糕的,毕竟晚结婚也有晚结婚的不好。最糟糕的是谢衍和周游终于彼此磨合习惯以后,周游失忆了。
周游以前踩过的雷,现在又通通踩了一遍。
谢衍不高兴周游也不高兴,直到开饭两人都没说过话。
外婆端着碗看看他俩,不感兴趣地继续低头吃饭。
饭后外婆去小憩一会儿,周游坐在堂屋打开电脑工作,谢衍在菜园子里拔菜,拔完以后篮子放一边,推开院子的小竹门出去了。
她的脚步很轻,一路踩过稀疏的光斑和虫鸣,看遍盛开的杜鹃花。
端山镇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镇中学逐年荒废,很快要和邻镇合并,周末,学校附近也看不见人,学校后面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丛林,谢衍一直不理解为什么这样的地方还有两栋住宅楼,虽然现在已经没人住了。木桥通过那里,中间的深深河道已经干涸,长满了绿到压抑的树木,一眼望不见底。
人若是摔下去,那是一点声响都听不见,找都找不到。
耳边的虫鸣声愈来愈响,整片深林氛围安静到可怕,谢衍坐在木桥上,看着下面一团团开着的杜鹃花。
杜鹃花的深红被绿色掩盖,都不那么显眼了。
木桥吱嘎吱嘎,年久失修,尽头插进土里的木头部分都已腐烂,而木桥到实地还有一端小坡,春季雨后泥土shi滑,常有人在从木桥跳到小坡时滑倒,只能抓着木桥越过去,抓不稳就会摔进长满树木的河道。
谢衍掏出手机看了看,果然,没有信号,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