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出来的书上午便看完了,是他顶喜欢的一本,可几乎能倒背下来的内容,也实在没心情再读一遍了。
九月了,日头却还是晒得慌。他把书盖在自己头上,眯着眼。旁边坐着的是阿卓,下面一点的树杈上,阿淮和小七在小声地交谈……再旁边一点的另一棵树上,无忧和阿常一搭一档地打着趣,把可行都逗笑了好几回……
薛逸意识飘忽,有几分理解师父为什么总在打瞌睡了。
这是他们来“蹲守”的第三天。除开第一日里惊奇地遇上了刘山,大道上,连过路的有人、商客都没见着几个。
“大师兄,你说他们不会半夜里已经过去了吧……”方淮仰着脖子,艰难地去望大师兄。他视线有限,只瞧见了一段白皙的下巴,线条利落。
那下巴动了动,传来薛逸懒洋洋的声音:“又不赶着去打仗,州内也太平,干嘛非大半夜的折腾自己的兵。”
“我也没有听说他们有到望城。”薛卓略想了想,补上一句。
“诶……那还成。”方淮蔫蔫巴巴地又垂下头,慢慢揉着脖子。
薛逸顶着书,继续昏昏欲睡。
下面又传来小七的声音:“方师兄你喝点水?我还带了点茶叶,你要么?”
“茶叶有什么用啊,一水囊的凉水,能泡得开什么……”方淮在日头和睡意的折磨下,仿佛即将就地晕厥。
小七似乎是认真地想了想:“嚼嚼提神?”
“谁会嚼这玩样儿啊,又苦又涩,闲得慌给自己找罪受呢……诶算了,那什么……给我来点。”
薛逸笑起来。
书从头顶上滑下来。他眼疾手快,一个探身捞住了。从枝叶的缝隙里看到刘山的脑袋。
幸好幸好,不然刘哥这脑袋得遭罪……
日头又偏过去了少许。
薛逸顶着他那本书,闭着眼,盘着腿,好几回险些把膝盖上搁着的剑晃荡下去。
方淮“呸”掉了嘴里的茶叶,苦着脸絮叨:“七啊,这茶叶太他妈苦了。我这会儿嘴里的味道,像给人当茶壶使了有半年……”
“啊……师兄你一口气嚼太多了……”小七讷讷地应。
薛卓翻了个白眼,倒也不像有多嫌弃的模样。
旁边一棵树上的唠嗑都静了。常在、宋无忧、梁好和万成,全半挂在树枝上,像一串儿晾着的咸rou。任可行双眼放空地发呆。
这伙儿兄弟只觉得自己快晒成了人干,想不明白这九月的太阳,怎么也能这么要命。
薛逸骤然坐正,一把抄住掉下来的书,顺手拍了拍薛卓:“来了。”
这平常的一声像是惊雷,把旁的人全震了激灵,什么困意全没了。都坐正了,瞪大着眼往前头看,勉力去捉风里的那点声响。
风声尚且安静,似是夹着细碎的声响,辨不出个分明。
很快地,声音清晰了起来。
马蹄声,人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从细碎的嗫语,变成了劈头的波涛。
——一支本应有几千人的军队,从远处一点点步近。一眼……能望到了头。
打头的将领,身旁的近卫扛着战旗。赭红色的布巾漫卷。后面跟着大队的骑兵。
都跨着马,却远比不得出征时的气势。大半的马匹是半路上补给的,好些勉强凑出来的数,把队伍跑得稀稀落落。甚至还有些缺漏没来得及补上,两个人勉勉强强凑活了一匹。
兵将们的甲衣上,伤痕和残破隔着很远的距离依然能够看见。好些没有着甲的人,露出白布裹伤的半身——白布上隐约可见灰秃秃和风尘和斑驳的血迹。
队伍中间十几辆大车,被周围的骑兵守得严实。车上稀稀落落围着些布幔,里头大约是伤重到受不起风露的兵士。
最后一辆板车……
最后一辆板车缀在末尾,几匹骡子拖着,上头堆着密密匝匝的刀剑弓枪,残损的、折断的,一重重的血泼上去,淌下来,干透,留下黑褐的印。
那些死去的弟兄们啊,尸骨就地焚烧、掩埋,只剩下贴身的武器可以归乡。
队伍行得慢,零落着,却神奇的并不散乱。远远的,能体会出生死分隔的哀凉乃至麻木,还有一些凯旋的放松。该打的仗打完了,还活着的命返回到家乡,死去的魂魄没有被遗失。
他们无法再返乡,也必然将返乡。
他们葬在了大胤的土地上。
他们用血rou去砌起了边防的地方。
薛逸沉默地看着远处的那支队伍,瞪大了眼,等他们从自己的视线里一点点压过去。
最后面那一车失去了主人的兵器,像是在哀哭嘶嚎,又像在大笑长歌。
话本上说,南方边关有传言,说随身的兵器在年年岁岁里,被汗、血、泪浸染,洗刷过一遍又一遍,便成为了兵者的一部分,连着人的一缕魂魄。身死在战场上的兵士,魂魄会跟着兵器,回到家乡。
韩先生说,这个说法确实在南方的各个兵营里流传。将士们都